地址:康平
电话:0793-986391
传真:0793-986232
邮箱:neiqiuxian3182@126.com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丨李号玉溪生,商隐诗歌术特又号樊南生,解读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丨李博爱) ,商隐诗歌术特祖父时迁居郑州荥阳(今郑州荥阳市) 。解读李商隐是丨李我国唐代后期杰出的诗人 ,因卷入朋党斗争,商隐诗歌术特终生沉沦使府 ,解读郁郁而逝 。丨李他的商隐诗歌术特诗抒写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反映了晚唐的解读政治斗争和衰亡破败的社会现实 ,揭露统治阶级腐朽无能 ,丨李同情人民的商隐诗歌术特疾苦,于文 、武 、宣三朝,堪称“诗史” 。他所独创的无题诗 ,含蓄蕴藉,音调谐美,深情绵邈,沉博绝丽,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清初吴乔云 :“于李 、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围炉诗话》卷三)
李商隐画像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 ,可以用“隐秀”二字来概括。《文心雕龙·隐秀篇》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 。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 。”可见“隐”就篇章而言 ,诗外须重旨、复意,即双重或多重旨义;而“秀”则就语言而论 ,诗句应独拔卓绝 ,即超迈、警策或形象鲜明、特出的辞句。
孙联奎《诗品臆说》云:“含蓄大多用比兴。”贺裳《载酒园诗话》云 :“魏晋以降 ,多工赋体 ,义山犹存比兴。”可见比兴是李商隐诗旨义含隐的重要手段 。其诗多托物寄情 ,亦物亦人;借史兴怀 ,亦古亦今;以仙喻世,亦道亦俗 ,故诗多复意重旨 。
“物比” 、“史比”、“仙比”代表了义山比兴诗的内容和特色。其比物之诗善以物态暗示人事 ,托物性兴寄人情,借物理以象征心态,且大多摹状而不即,托意而不离;不即不离而又若即若离 ,境象迷茫而旨义含蓄。此类诗约有百首之多,或比而兼兴 ,或兴而兼比,取材非常广泛。《蝉》《流莺》《蜂》《蝶》《柳》《牡丹》《槿花》《落花》《月》《七夕》《乱石》《哀筝》,为比物诗中之佳构 。
其以史为比之诗多借史兴怀 ,案而无断,不落言筌;只述史事 ,不涉理路而理在象外。前面所举外 ,如咏听鼓 ,比祢衡,兴心中不平之情;咏贾生才调 ,比贾谊 ,刺统治者不能用人;咏宋宅庾居,比宋玉庾信 ,叹己一生才而不遇,既不如宋玉,也不如庾信;过楚宫 ,吊屈原 ,寓千古才人冤抑之悲,皆借古贤、古人以自比,兴怀身世沉沦之感 。
明代佚名赵伯驹款仙山楼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物比”、“史比”外,义山诗文之“隐”,之含蓄蕴藉 ,更多采用“仙道比兴” ,即托仙人仙境暗示和象征人世俗事,亦仙亦俗,充满一种仙道情韵。“仙比”是义山比兴体之一大创造。其“无题”诸作因摄取神天仙道、世外传谈的物象入诗而加以意化 、情化 ,成为义山诗的诸多意象群,故“无题”诗之境象往往涂上一层窈渺之色彩 ,如轻纱 ,如梦境,如雾里之花,极朦胧含隐之致。据粗略统计,李商隐诗采用神天仙道 、世外传谈的物象、故事,有轩辕黄帝、羲和日御、帝阍守天等800馀事。这些世外传谈已经从我们民族的文化折射到人们的心理 ,具有特定之意象与情韵,且象外有意,韵外有致。
《二十四诗品》云 :“登彼太行 ,翠绕羊肠”,“似往已回 ,如幽匪藏” 。言诗之脉络须往复幽曲而不隐晦 。《白石诗说》云:“血脉欲其贯穿,则其失也露 。”言脉络若直贯则旨义显露而不含蕴。义山诗情感沉潜而不直泻 ,故其诗脉络婉曲,往复回环。其主要艺术手法有六端。
一、运用复辞重言之法,使含思婉转 ,往复回环。复辞重言诗约70馀首。如“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花此叶长相映”;“地险悠悠天险长”,“半留相送半迎归”;有的同一联前后句蝉联,“上下相接,如继踵然”(陈骙《文则》) ,呈现一种上递下接 、滚珠反荡的曲折感 。如“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回头问残照 ,残照更空虚” 。还有同一联前后句首尾衔顾,使回环增大而覆盖全联的,如“春风为开了 ,却拟笑春风”;“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 。甚至有整首诗或组诗中也兼用复叠 ,如《石榴》、《赠杜司勋十三员外》、《嘉陵江水二绝》等 。其《赠杜》云 :“杜牧司勋字牧之 ,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应字总持 。”三“总”、二“杜” 、二“牧”、二“秋” 、二“字” 、二“应” ,往复交叠,极尽回环曲折之美。
二 、运用近离远合之法 ,使句脉走向萦回曲绕,增跌宕摇曳之态 。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第二句本应接如何相思 ,然却“离”去 ,而言月斜、钟声 ,此即“近离”也;三 、四“离后复转” ,而与一句相合 ,极言其因“空言”、“绝踪”而相思 ,此即“远合”。其他如《无题》(万里风波) 、《昨日》等皆是此种艺术手法 。
三 、运用点情染景之法,使情语具象化,因而诗境也更加朦胧幽隐,而具烟水迷离之致 。义山诗出句常以情语点之,而对句则以景语染之 。乍看似乎出句、对句之间横隔语脉 ,实则“上意本可接下意 ,却偏不入 ,而于其间传神写照 ,乃愈使下意栩栩欲动”(《艺概·词概》)。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清人冯舒评 :“第二句毕世接不出 。”(《义门读书记》引)冯极称誉第二句,其佳处正在点 、染之间 。《无题》(何处哀筝)、《碧城》(其二)等皆用此法 ,从而因脉络婉曲而使旨意含隐而呈现多重性。
四 、运用翻转反向之法 ,从对面落笔。这种手法常在联与联之间翻转。《无题》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梦为”联极言己之相思 ,而“蜡照”联转从女子一方落笔,翻转反向 ,拟想对方亦彻夜辗转反侧、思我难眠,蜡尚照而麝尚燃。《诗概》云“取径贵深曲” ,“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 ,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说的正是翻转反向使诗脉深曲之法。
五、运用时空穿透跳跃之法,使诗歌意象来回跳跃于多维的时空结构之中,既拓宽了诗境,又收一气转旋之妙 。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空之穿透跳跃在昔日 ,长安家中;今夜 ,巴山夜雨;今夜之拟想日后,巴山之预飞至长安家中西窗之下;日后之再言今夜,自长安家中西窗下返回巴山夜雨 ,极尽穿透跳跃、跌宕往复之妙 。其他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云 :“前溪舞罢君回顾 ,并觉今朝粉态新。”此亦时空穿透法 。
宋代赵佶五色鹦鹉图(局部)
六 、运用以景结情或宕出远神之法 ,使诗歌之结尾境象混茫 ,含不尽之意在言外、象外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馀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春雨》云“万里云罗一雁飞” ,《日射》云“碧鹦鹉对红蔷薇”,《过招国李家南园》云“雪絮相和飞不休” ,《吴宫》云“日暮水漂花出城”等等 ,皆是此法。“以景结情”则景中含情,情景相生则境象朦胧,诗旨多有复意、重旨,所谓“形象大于思想” 。而结尾“宕出远神”,则诗中有“我” ,作者不发议论而以“我神”出之,则境中不仅有情 、有思 ,且有诗人之“神”呼之欲出。《艺概》云:“神有我神、他神之别。”《桂林道中作》云 :“欲成西北望 ,又见鹧鸪飞。”《如有》云 :“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帏。”《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云:“语罢休边角 ,青灯两鬓丝。”诗有“西北望”、“回首” 、“语罢”,则皆可见诗人之“神”,所谓“我神”也。《白云夫旧居》云:“墙外万株人绝迹 ,夕阳惟照欲栖乌 。”《昨日》云:“平明钟后更何事,笑倚墙边梅树花 。”此皆未见诗人之神 ,惟夕阳栖乌及所思之人的笑倚梅树 ,是为“他神”。
义山诗不仅篇“隐”,且句也“秀”。陆机《文赋》云 :“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 。”殆即刘勰所云之“独拔”、“卓绝”之秀句。汉魏古诗 ,气象混沌 ,一气转旋,难以句摘。唐近体兴起之后 ,始有佳句、秀句。
李义山现存诗约600首,可摘之句当在百数十联,许多句子至今仍脍炙人口 ,活在人们日常口语或书面语之中。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斑骓已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潇湘浪上有烟景,安得好风吹汝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武昌若有山头石,为拂苍苔检泪痕”;“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阆苑有书多附鹤 ,女床无树不栖鸾”;“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千里嘉陵江水色 ,含烟带月碧于蓝”;“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自高唐赋成后 ,楚天云雨尽堪疑”;“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以上仅本册所选诗随手所摘,即满口生香 ,“味有穷而炙愈出”矣(《皇宋事实类苑》引杨大年语)。
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在感情表达上细腻而又深沉,在脉络节奏上婉曲而又缓慢,在语言色彩上哀艳而又清丽,在吐字音响上又往往表现为低抑而又沉郁 。故其言景物则如笼晓雾 ,抒感怀则如在梦境;以喻声音 ,常似有似无,不绝如缕,以比色相,则有如镜中之花,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地址:枝江
电话:0793-986721
传真:0793-986991
邮箱:enshi4125@126.com
0.1514